中小学校限用学习类APP绝非“一棒子打死”,但“薅羊毛”模式

转自:百家号 2019-01-09

1.jpg

“凡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不得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教育部的一纸“禁令”,将学习类APP纳入了规范管理的范畴。

尽管教育部明确了“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但决定权却在“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因此,中央电化教育馆成为一级重要的“审判员”。

目前,一起小学、作业盒子等学习类APP经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审查,获得国家教育资源体系资质认证,正式纳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据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是教育部主办,中央电化教育馆直接管理的中国教育公共基础设施。

那么,对于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的要求,中央电化教育馆是如何看待的?日前,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中央电化教育馆技术部主任杨非参加了光明网主办的“学习类APP发展与规范”座谈会。

杨非表示,教育部“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是出于媒体反映、群众呼声而出台的政策。可以肯定的是,政策绝对不是对APP“一棒子打死”,反而是欢迎顺应时代发展、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用先进技术手段把教育搞得更好的教育科技机构。

早在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文件,明确教育资源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以及基础资源靠政府、个性化资源靠市场等原则。杨非认为,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政府部门之前购买教育服务难免造成各个层级和各个地域之间信息不透明、服务质量不透明。在“十三五”期间,教育部提出建设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以“互联网+”的形式,把体制内提供的基本供应类服务和社会市场个性化服务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平台。

事实上,在教育部引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之前,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整合了不少学习类APP,并能够24小时掌握各类应用共享情况。同时,还开通了学习类APP举报功能,方便学生家长、老师通过相应渠道直接投诉。针对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有关部门将与学校、资源供应方协商解决。

“技术监控的引入,能够有效监管企业推广行为以及学校老师摊派、强制使用和缴费等问题。”杨非说,“新的文件出台之后,中央电化教育馆要求已经进入体系的七、八十个学习类APP自查,并且进行系统排查,将文件重申的底线问题进行处理。”

杨非强调,中央电化教育馆不仅要求每个企业自行处理、整改发现的问题,而且还将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实施动态监管、用户监管。

其实,一起小学、作业盒子等学习类APP纳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也并不意味着就能获得政府买单。杨非特别提到,互联网主要靠资本实现大规模发展,具有自身的生存商业模式。这与之前政府购买服务进入学校有不太一致的地方。

对此,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更是明确指出,APP在其他行业发挥的重要作用,缘何到了教育领域却出现大问题,这固然与教育的观念和教育模式改革土壤不够有关。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其他行业“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做法,在教育领域行不通。仅就学习类APP而言,既不能打广告,又不能为第三方做任何事情。所以,如果不突破教育买单的问题,APP在教育上的突破是不可能的。